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政语 其一 远古 · 帝喾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帝喾曰:「缘道者之辞,而与为道已。
缘巧者之事,而学当作与为巧已。
行仁者之操,而与为仁已。
故节仁之器以修其躬,而身专其美矣。
故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颛顼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也贾谊《新书·修政语》上)」。
政语 其二 远古 · 帝喾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帝喾曰:「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
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也(同上)」。
国风·桧风 (今河南省密县一带)(陆曰:,本又作“郐”,古外反。者,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后,云姓之国也。其封域在古豫州外方之北,荧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之故墟,是子男之国。后为郑武所并焉。王云:周武王封之于济、洛、河颍之间,为桧子。)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羔裘》,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岂不尔思,劳心忉忉(一章)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
岂不尔思,我心忧伤(二章)

羔裘如膏,日出有
岂不尔思,中心是悼。(三章)

按:羔裘三章,章四句。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八 帝喾 明 · 孙承恩
德聪明,知远察微。
执中御世,仁威并施。
其德嶷嶷,其色郁郁。
式修厥身,九有咸服。
李中行 北宋 · 顾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
某答无悔足下:近辱示问尧舜传授之法,而且惑乎孟子、韩子之言。
仆不肖,何足以问哉!
喜足下𧦧𧦧以讽吟诗赋为技能,而力学好古,务通世人之所不及,故相与足下言也。
尧舜之传贤者,行天下之公义也;
禹之传子者,明继嗣之定法也。
公义行,故天下被其泽;
法明,故后世莫敢争。
是义与法,三圣人者同心而异迹,易地则皆然也。
传嗣之法,古然矣。
史叙黄帝传其孙高阳高阳传其子帝喾帝喾传其子放勋,是为以天下传其子丹朱,固前世之定法耳。
丹朱之不肖,以不肖子病天下,而舜之圣著于时,如之何而不传哉!
舜之子复不肖,其传于禹也亦然。
禹之子启也,其贤虽不及舜、禹,而无丹朱、商均之恶,可以守成法,如之何舍前世之定法,以求诸异姓哉
启之为子也,固无闻焉。
及其为君,见于书者独《甘誓》一篇。
而益之事舜、禹,其功烈谋谟过于启远矣,然而舍益以及启,禹岂为不知人耶?
以太丁庸怯,成王幼冲,而伊尹之贤、周公之圣著矣。
为汤武者宜为尧舜之事,然而不传者,重继嗣也。
噫!
圣人之所以废其嗣者,不肖必若丹朱、商均,恶必若桀、纣者,然后可也。
顾启也,太丁也,成王也,不若是恶与不肖,其可以遽废乎?
凡诸侯之有国者皆得继世以象贤,以天子之尊而不得传其子乎?
不传其子而必世传诸贤,则天下何其纷纷也!
今夫匹夫之有家也,务求他人之子以育之者,不得已也。
不得已也者,尧舜所以行天下之公义也。
孟子生商之末世,痛天下之无君也,故极其事而论之,以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悉推诸天而言之。
其意以天之所与者为可传,盖有以为微辞耳。
又后援孔子之言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仆前之所陈是也。
韩子曰:「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
信斯言也。
尧舜有不忧后世心,而禹岂不欲天下之得其所哉?
足下论之几矣,而未喻所以传嗣之法也,敢详言之。
如曰不然,更质诸明者。
郊祀帝尧光武时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七
追迹先代,无郊其五运之祖者,故禹不郊黄帝,周不郊帝喾
汉虽唐之苗裔,尧以历数命舜,高祖赤龙火德,承运而起,当以高祖配尧之后,元复于汉,宜修奉济阳城阳县尧帝之冢,云台致敬,祭祀之礼,宜亦如之(《御览》五百二十七引《东观汉记》,有司奏议。)
山阳太守祝睦碑延熹七年八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
君讳睦,字元德济阴己氏人也。
其先盖高辛氏之火正,以正能淳曜天地曰祝融,遂获丰阜之胙,辉裔昌远,大乃侯伯,分仕诸夏。
郑有祝聃者,君其胤也。
君膺恢懿瞳,在约渊澹,潜心耽学,该洞七典,探赜穷神,无物不辩。
□□州郡以孝贡察,宾于王庭。
北海长史颍川,导济以礼,三载之后,而民知让,有耻且格。
君惟老氏,名遂身退,色斯翻翔,纡精衡门。
□□□道□事咨度。
司空府北军中侯,拜大尚书尚书仆射,喉舌纳言,翼皇正枢。
常山山阳大守,齐和五品,崇化以宽,昭德塞违,丕训其仁,抽拔隐伏,□贤式礼□□攸堪,九功以著,当享繁禄,为帝干桢。
年六十有八,延熹七年八月丁巳卒。
临困纡纩,遗令素蒌以席。
赙赗非礼,壹不得犯。
存无玩饰,亡导以俭,所谓守终纯固者已。
盖铭功纪勋,所以旌往示来。
于是乃共登山镌石,刊勒鸿伐。
其辞曰:
懿我君,国之光。
履忠顺,阐道常。
升紫微,平机衡。
(阙二字,)典律章。
抚二郡,逾召、黄。
恭俭己,民用康。
弦颂兴,咏遗□不称馥,垂令芳。
生见乐,殁不忘。
名俪日,亿载扬(《隶释》七)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十四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訾氏。
帝喾妃,訾娵氏女。
风俗通义佚文卷三 其三十四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八
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
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
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
下令之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
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
帝大喜,而计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
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
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
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
所处险绝,人迹不至。
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
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
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
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
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
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
衣服斑兰,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
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
其后滋蔓,号曰蛮夷
外痴内黠,安土乐旧。
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
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
各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后汉·南蛮传》文,注云「以上并见《风俗通》」。)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七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挚氏。
挚畴,古诸侯国也。
周有挚荒。
或言帝喾之后(《通志·氏族略》)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八十六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赤氏,帝喾赤松子之后(《通志·氏族略》)
送二子归四峰兼戒示山中诸子七章(同治本题作《送二子璞瑕归四峰兼戒示山中诸子》。) 明 · 霍韬
四言诗
天皇丁酉五月之吉
二子南征,仆夫是敕。
渭氏曰都,二子于逖
是尔龄稚,是尔稚识。
如彼卵鹪,曾未习翼。
如彼孽梧,曾未孽植。
乃尔于逖,离训日夕。
逖矣行矣,胡不日惕。(一章)

日惕则那,尚念尔祖。
我肇有家,祖作之祜。
祖之肇祀,实维轩辕
载嗣帝喾,实配姜嫄
时维姜嫄,实震后稷
至于公刘,实农家室。
我祖启迹,稼穑是职。
嗟嗟小子,念尔祖德。(二章)

念祖则那,至于霍叔。
不克公厥心,贻忧宗室。
不克孚厥兄,贼戕肉骨。
不克嗣厥世,自诒伊戚。
我祖是胤,敢不祖念。
我祖是念,曷敢则曰,覆辙是践。
敢则不曰,懿德是宪。(三章)

是宪则那,祖德则远。
去病之勋,子孟之忠,汉臣之选。
汉东之谞,翊善不倦。
徂唐踰宋,狄污中土。
我祖播迁,南雄是处。
粤宋之季,南海是旅。
祖南旅,实自担负。
嗟我孙子,念祖担负。(四章)

念祖则那,岂曰负担。
宋元之季,我祖婴多难。
我明肇祀,我祖试多难。
起家育鸭,人之言曰,是凫鹜氏,实肇有家。
起家粥布,人之言曰,是泉帛氏,实肇有家。
正统之难,黄贼覆我家。
我祖抗贼,是灾我家。
贼平旋归,乃复有家。
尚念尔祖,茕茕保有家。(五章)

尔小子行矣,尚念尔祖。
稼穑艰难,勿忘本始。
勿忘负担,职力是耻。
勿忘粥布,资生之理。
勿忘焙鸭,起家之始。
勿忘抗贼,家运中否。
兢兢视履,毋忝尔祖,尔源尔祉。(六章)

尔小子行矣,尔敬尔身。
尔视尔听,尔动尔言。
勿欺尔心,以辱尔亲。
尔脩尔身,循圣训则。
尔脩尔身,作世准极。
近一家则,远百世式。
勿罟尔名,闇焉尔惕,念尔祖德。(七章)
浑天仪说 其一 孙吴 · 陆绩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八
先王之道,存乎治历明时,本之验著,在于天象。
夫法象莫若浑天,浑天之设久矣。
昔在颛顼,使南正重司天,而帝喾亦叙三辰,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舜之受禅,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以数者言之,曩时已立浑天之象,明矣。
周公叙次六十四卦,两两相承,反覆成象,以法天行,周而复始,昼夜之义。
故晋卦彖曰:「昼日三接」。
明夷爻象曰:「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仲尼说之曰:「明出地上,晋进而丽乎大明,是以昼日三接;
明入地中,明夷夜也。
先昼后夜,先晋后明夷。
故曰初登于天,昭四国也;
后入于地,失则也。
日月丽乎天,随天转运;
入乎地,以成昼夜也。
浑天之义,盖与此同」。
仲尼殁,大道乖,诸子穿凿妄作,乃有盖天之说,其为虚伪,较然可知。
浑天以日出地上则昼,故《易》曰「明出地上,昼日三接」。
又曰晋进也。
日入于地则夜,夜则明伤,故《易》曰「明夷伤也」。
又曰初登于天,昭四国也;
后入于地,失则也。
尚书》「寅宾出日,寅饯纳日」,以此言之,而知日出入于地,审矣。
若不出入于地,则何缘得有昼夜明暗乎?
天半覆地上,半周地下,绕地而运,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
若天半右覆地上,半不在地下,二十八宿何故更见更隐乎?
由此言之,天乃裹地而运,信矣。
此是昏明之大术也。
天之形状,圆周浑然,运于无穷,故曰「浑」。
《易》曰:「乾为天为圆」。
又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健」。
此之谓矣。
天大地小,天绕地,半覆地上,半周地下,譬如卵白白(一作「之」。)绕黄也。
扬子云太玄经》曰:「天穹窿而周乎下,地旁薄而向乎上」。
故知天裹地下,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周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日月出入,以成昏明也。
北极星北方偏出于地三十五度,南极中偏入于地亦三十五度,南极北极,天轴所在,转运所由,譬车之有轮,所以自行也。
众星皆移无常,惟北辰守中不易,是以知其为天中也。
天倾故极在中北,仲尼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又《太玄经》曰:「天圆地方,极枢中央,动以历静,时乘十二,以建七政」。
是以《尧典》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此之谓也。
绕北极七十度之外,常在地下不出地,周天一百七万一千里,东西南北径三十五万七千里,立径亦然(《开元占经》一,又二)
改正朔议 曹魏 · 高堂隆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一
按自古有文章以来,帝王之兴,受禅之与干戈,皆改正朔,所以明天道,定民心也。
《易》曰:「《革》,元亨利贞」。
「有孚改命吉」。
「汤武革命,应乎天,从乎人」。
其义曰,水火更用事,犹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也。
《易通卦验》曰:「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应天地三气三色」。
《书》曰:「若稽古帝舜重华,建皇授政改朔」。
初「高阳氏以十一月为正,荐玉以赤缯,高辛氏以十三月为正,荐玉以白缯」。
尚书传》曰,定钟石,论人声,乃及鸟兽,咸变于前。
故更四时,改尧正」。
《诗》曰:「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
传曰:「一之日,周正月,二之日,殷正月,三之日,夏正月」。
《诗推度灾》曰:「如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可知。
以前检后,文质相因,法度相改。
三而复者,正色也。
二而复者,文质也」。
以前检后,谓轩辕、高辛、夏后氏、汉皆以十三月为正,少昊、有唐、有殷皆以十二月为正,高阳、有虞、有周皆以十一月为正,后虽百世,皆以前代三而复也。
《礼大传》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正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
《乐稽曜嘉》曰:「禹将受位,天意大变,迅风雷雨,以明将去虞而适夏也。
是以舜禹虽继平受禅,犹制礼乐,改正朔,以应天从民。
夏以十三月为正,法物之始,其色尚黑。
殷以十二月为正,法物之牙,其色尚白。
周以十一月为正,法物之萌,其色尚赤。
能察其类,能正其本,则岳渎致云雨,四时和,五稼成,麟皇翔集」。
春秋》:「十七年夏六月甲子朔,日有蚀之」。
《传》曰:「当夏四月,是谓孟夏」。
《春秋元命苞》曰:「王者受命,昭然明于天地之理,故必移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以明天命圣人之宝,质文再而改,穷则相承,周则复始,正朔改则天命显」。
凡典籍所记,不尽于此,略举大较,亦足以明也(《宋书·礼志一》)
刘皇后元符二年九月 北宋 · 蒋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宋会要辑稿》礼五三之五(第二册第一五六五页)
朕获以菲质,绍承宝图。
历观王化之兴,莫非内德之茂。
惟时淑媛,祗事掖庭,生尔天材,立我国本。
其涓谷旦,升冠长秋,章妇道于家人,焕母仪于天下。
贤妃刘氏心容具善,德履参和。
弓韣祠禖,早歆帝武之敏;
簟筦考室,遂占熊梦之祥。
诞降元良,来符事会。
中宫之虚位,适宰辅之有言。
以七庙祭祀,必有以共承;
两宫奉养,不可以无助。
朕躬禀慈训,亲聆玉音,谓其有柔明之姿、懿淑之德,载育长嗣,垂庆万年,亮非斯人,谁可为后?
宜举典册之备,以正位号之崇,播告治朝,是颁休命。
于戏!
虞舜之釐二女,帝喾之登四妃。
冠德后宫,远则贵人选逮于永平之岁;
钟英甲族,近则德妃礼命于祥符之年。
朕匪私恩,其咨故实,尚协修于阴教,其笃叙于壸彝。
爱若《关雎》之进贤,仁如《樛木》之逮下,成《麟趾》之信厚,致《螽斯》之众多。
燕及家邦,永绥福祚。
可立为皇后,令所司备礼册命。
海外南经图赞 其十四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东晋 · 郭璞
 出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五十七
圣德广被,物无不怀。
爰乃殂落,封墓表哀。
异类犹然,矧乃华黎。
重修都城元丰二年九月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六、《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二二(第八册第七三二九页)、《玉海》卷一七四、《渊鉴类函》卷三四○
熙宁八年九月癸酉都城元丰元年十月丁未告毕,诏右正言知制诰李清臣记之。
清臣稽首曰:臣幸得以儒学论议备从官,国有丰功厚利,勒之金石以告后世,臣之职也。
京师,所以尊天子、首万国,而以三岁之绩,易千百年因循之陋,一手足之力不出于民,一粟□之资不取于民,居者不闻杵斸之声,役者不罹罢劳迫蹙之苦,而增卑以为高,倍薄以为厚,崇墉屹然,周五十里一百六十有五步,横度之基五丈九尺,高度之四丈,而埤堄七尺。
坚若埏埴,直若引绳,四方之来朝贡者伫立观叹,以为天造地设,于天下为根本无穷之赖。
此而不能记,臣之罪也。
臣不敢辞,谨拜手奉诏曰:民生冥冥,嚣不辨理,懵不知事,其资足以自养自卫,而智弗之及也。
圣人为之辟,为衣食之,本业之,达其滞塞而劝率其怠惰,比天下之力以服禽兽然后人类胜,合天下之虑以制夷狄然后中国强。
内为宗庙社稷宫室,而外为之城郭沟池,使居有以乐,患有以捍,蕃衍长久而治,此五帝三王之道也。
利非圣人弗施,害非圣人弗革,是圣人之作,莫非为民而为者。
而彼且疑其原、骇其始,我欲安之,如将危之,我欲逸之,如将劳之,其故何也?
夫造焉之谓圣,由焉之谓民,方利害之计隐于漠然茫昧之际,固宜有偏见曲说咻之矣。
而王者之功或为之中却而止,则蔽有炽而不熄,泽有壅而不下,可不为之惜哉!
惟圣人曲成万物,至智也,故子不得而惑;
兼冒天下,至公也,故私不得而胜。
其观也博,其断也独,默而思,神而运,使百姓不能评其迹,而卒与蒙其成。
非夫备物致用、极深研几,其何以与于此?
臣尝考诸《周官》,则以都邑之重为王治之本,故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王尊于上,国建于下,置槷视景,所以辨方;
面朝后市,所以正位。
重门五,经涂九,国然后有体。
积夫以为井,积井以为同,野然后有经,则任官论才,以治之尔。
周公之制作,盖不过如此而已。
何独周公哉,昔者伏羲、神农氏居陈,少昊氏居鲁,高阳氏居濮,高辛氏河南,尧居平阳,舜居蒲坂,禹徙安邑,汤处亳,文王在丰,武王治鄗,亦各择天下之胜以遗子孙百世之业。
惟我汴京气象宏伟,平广四达,而冈阜缭转,隐磷地中,若龙盘虎伏,睨而四据。
浊河限其北,清洛贯其内,气得中和,土号沃衍。
麻菽果谷百物之饶,可以毕给往来之众;
霏烟屯云,映带门阙,望之者知其为天子之宅。
太祖皇帝以之拓统开祚,拯五代之乱,推尊祖考,昭配上帝。
太宗皇帝以之经文纬武,芟夷僭叛,平刑慎罚,绥靖区宇。
真宗皇帝以之兴礼乐、文太平,东封泰山,西幸脽壤,膺祥受瑞,耕籍赐酺。
仁宗皇帝以之公恕俭勤,覆盖涵育,郊天祀地,四十二年,大享明堂,祫祭七庙。
英宗皇帝以之承祧继体,事神保民,睿明奋昭,仁孝感格。
皇帝陛下以之考道据德,制法作宪,平成天地,亿宁神人。
上若日月星辰,下若风雨霜露,草木虫鱼,莫不获所。
赤狄、黑濮、青羌、白氐,以卉服毳裳奔走献见者,接迹于道。
御三朝、辟九门,坐视四海,于开方法,实数万里。
重城之内,画坊一百三十二,其外则连营列屯,畜养虎士,布于千里之内。
若是而郛郭茍简,靡陀颓缺,非所以观远也。
始,周世宗患其狭隘,命广而新之。
以烦言欢啧,谓犹预顾恤,而功不可以就也,至奋而决期,以身当天下之诎。
于是王朴、王营度、薛可言、史佺、盖万、康彦瑰之徒司工筑,举宋、滑、曹、郑之民十馀万城之,陶谷为之颂。
逮此一百二十有五年矣,风雨所圮,鼷虺所穿,行人躐其颠,流潦穴其下,而累世重之,罔敢及此。
圣主心识意匠,不卜不谋,营于无为,图于弗用,乃敕内侍之臣宋用臣董其事,而鸠取监牧州郡之羡卒共其力。
兵不踰一万,分部者十人,板干递迁,畚锸贯序,创机轮以登土,为铁疏以固沟。
肇于丙方,环于四浃,罚偷赏勤,早作亟罢。
庐舍有次,食饮有时,锡之金钱,赋之药剂,是以卒徒致功而无逃亡疾疹之弊。
度功五百七十九万有奇,所省者十之三。
其作怡然,其成裕然,人不及计,士不及议,而城以完新奏矣。
设卒庐乎其上,凡七百五十间,又以馀财易八门,崇端显严,皆与城称。
城址外距隍空十有五步,而内空十步,陆植槐蔬蓏,水毓蒲鱼芡芰,用为势胜之助。
圣授其算,巧荐其能,小大之利,不可一二而既也。
《春秋》书内外筑邑三十七,欲其无乏民备,无伤农功。
汉城长安,六百里内,男女悉调发,举大众三十万者,再益以诸侯之徒隶二万,劳费如是,至于彷徉而成。
若今日之易,历选往昔盖未有也。
夫惟天胙明德以祉福天下,晨朝百官,夕省万务,劳勤心力耳目以格先王之绩者,十有三年矣。
玩好之弗视而享祀是严,会朝是正,礼乐是隆;
宫室弗加丽而府寺是设,胶庠是广;
台不增高,池不加深,苑囿之不辟而城郭是修,京师是固,所以涤刬垢疵,补塞罅漏,挈长取大,垂创典则,前衡后准,左规右矩,物莫不有纪,事莫不如序。
逮于今兹,然后知亿万年之广弗能易于此。
然革故之难,视成之易,是惟末俗之常。
而初则议,中则听,终而驩且服者,自中人下士,皆所不免。
譬犹众万之生,何足以度知天德,而天不为是以辄元化。
凡我师尹臣仆,因城之志,以求熙宁元丰之治,则于圣主所以为天下者,不待教告而孚矣。
元丰二年九月一日,臣清臣谨记。
广黄帝本行记 唐 · 王瓘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八
黄帝以天下既理。
物用具备。
乃寻真访隐。
问道求仙。
冀获长生久视。
所谓先理代而登仙者也。
时有宁封子陶正
有神人过。
为其掌火。
能出入五色烟。
久则以教封子
封子积火自烧。
随烟气上下。
一旦飞去。
往流沙。
食飞鱼。
暂死二百年更生。
黄帝师其道。
封子游于沙。
使风后负书。
常伯剑。
旦往洹沙。
夕归蒲晋。
行万里而一息。
洹流如沙尘。
足践则陷。
其深不测。
大风吹沙如雾。
雾中多神龙鱼鳖。
皆能飞翔。
有石蓝青色。
坚而甚轻。
从风靡靡。
覆于流沙之上。
一茎百叶。
千年一花。
宁封子游海诗曰。
青蓝灼烁千载舒。
百龄暂死食飞鱼。
务光子。
身长八尺七寸。
神仙者也。
赤将子舆者。
不食五谷。
啖百草花长年。
容成公
善补导之术。
守生养气。
谷神不死。
能使白发复黑。
齿落复生。
帝慕其道。
乃造五城十二楼
以俟神人。
即访道游华山首山
东之泰山
时致怪物。
而与神会通。
接神人于蓬莱。
迥乃接万灵于明庭京兆伸山寒门甘泉谷口
黄帝于是祭天圜丘
将求至道。
即师事九元子
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
斋于首山
复周游以访其道。
将见大隗具茨之山。
方明为御。
昌寓骖乘。
张若謵㢋前导。
阍滑稽后从。
襄城之野。
七圣皆迷。
遇牧马童子。
问途焉。
若知具茨之山乎。
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曰然。
黄帝曰。
异哉小童。
非独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乎。
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
亦若是而已矣。
又奚事焉。
余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
余适有瞀病。
有长者教余曰。
尔乘日之车。
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余病少痊。
余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者。
亦若此而已矣。
又奚事焉。
帝曰。
夫为天下。
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
亦奚以异乎牧马哉。
亦去其害马而已。
帝再拜稽首。
天师而退。
帝曾省天皇真一之经。
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
是以周流四方。
求其释解。
乃至圜丘之上。
其国有不死之树。
食其实与叶。
人皆不死。
丹峦之泉。
饮之长生。
有巨蛇害人。
帝以雄黄逐之。
留一时而返。
帝令三子习服之。
皆寿三百岁。
东到青邱。
见紫府先生
登于风山。
受三皇内文天文大字。
以敕召万神。
役使偫灵。
南到五芝元涧。
登元陇荫建木观。
百灵所登降。
采若乾之
饮丹峦之水。
西见中黄子
受九茹之方位。
北到鸿堤。
具茨
大隗黄盖童子。
受神仙图十二卷。
稽山
陟黄屋。
开石函。
发玉笈。
得金鼎九丹之经。
复授九转之诀于元女。
南至江。
登熊湘。
天台
受金液神丹之方。
广成子有道。
在空同山。
见之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
以佐五谷。
以养人民。
吾又欲官阴阳。
以遂偫生。
为之柰何。
广成子曰。
汝欲问者。
物之质也。
汝欲官者。
物之残也。
自汝理天下。
云气不待族而雨。
草木不待黄而落。
日月之光。
益以荒矣。
汝佞人之心剪剪者。
奚足以语至道哉。
黄帝退。
捐天下。
筑特室。
白茅
閒居三月
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
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
再拜稽首而问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治身。
柰何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
善哉问乎。
吾语汝
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
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
必静必清。
无劳汝形。
无摇汝精。
乃可长生。
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
心无所知。
神将守形。
乃可长生。
慎汝内。
闭汝外。
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阳之原也。
我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
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
阴阳有藏。
慎守汝身。
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
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
吾形未尝衰也。
黄帝再拜稽首曰。
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又曰。
彼其物无穷。
而人皆以为终。
彼其物无测。
而人皆以为极。
得我道者
上为皇而下为王。
失吾道者
上见光而下为土。
今夫百昌。
皆生于土。
而反于土。
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
以游无极之野。
我与日月参光。
与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
远我昏乎。
人其尽死。
而我独存乎。
黄帝得道之要。
复周游四海。
车辙马迹。
丹井遗书。
往往而有。
越元阙。
见中黄丈人。
云台
青城天国之都。
宁先生
受龙蹻之经。
筑坛于山上。
宁先生五岳丈人
使岳神一月再朝。
岳神洒六时之泉。
以代晷漏。
帝问先生真一之道。
先生曰。
吾得道。
始仙耳。
非是三皇天真之官。
实不解此真一之文。
近皇人为扶桑君所使。
峨嵋山仙官。
今犹未去。
可往问之。
帝乃到峨嵋之山。
清斋三月
得与皇人相见。
皇人者。
不知何世人也。
身长九尺。
元毛被体。
长皆尺馀。
发才长数寸。
其居乃在北山绝岩之下。
中以苍玉为屋。
黄金为床。
然千和之香。
侍者皆众仙玉女。
座宾三人。
皆称太清仙王。
方见皇人。
饮以丹华之英。
漱以玉井之浆。
黄帝匍匐既至。
再拜稽首而立。
请问长生之道。
皇人曰。
子既官四海。
复欲不死。
不亦贪乎。
帝曰。
万兆无主。
则相陵暴。
今为制法。
足以传后。
私心好道。
远涉四海。
幸遇道君。
愿垂哀告。
窃见真人食精之经。
徒省其文而弗综其意。
挹其辞而不释其事。
乞得教诲。
皇人大惊。
良久乃答曰。
汝安得闻见。
此乃金箓之首篇。
上天之灵符。
太上之宝文矣。
白日升天
飞步虚空。
身生水火。
变化无常。
此天仙之真。
惟有龙胎金液。
九转之丹。
守形绝粒。
辟除万邪。
役使鬼神。
长生久视。
乃血脉流宣。
肠化为筋。
百灾不能伤。
延期至亿千。
则惟有真一。
食五牙之文。
此二事。
但使南斗君领录。
参于太常楗籥。
自非仙人。
四千年一出。
约皆不得背科而妄泄也。
西王母秘此书于五城之内。
其外卫备有仙楼十二。
藏以紫玉之匮。
刻以黄金之札。
封以丹芝光华。
印以太上中章。
其无仙籍者。
不得闻知也。
子未可听天音于地耳矣。
便可去也。
帝答曰。
昔已受神丹于元女。
惟未受五牙食真之经。
今运会得见道君。
既不以授生道。
是臣相命不得度世耳。
因叩头流血。
唯乞悯济。
太清三仙王复悯助之曰。
此子先世有功德及鸟兽。
故芳气之流。
光于帝位。
何为隐其真牙之经乎。
可教而成之也。
皇人命帝坐而告之曰。
汝向所道之经。
上天之气。
归于一身。
一身分明。
了可长存耳。
夫人有生之最灵也。
不能自守其神而却众恶。
若知之者。
不求佑于天。
止于其身则足矣。
且一身犹一国也。
胸腹之位犹宫室也。
四肢之列犹郊境也。
骨节之分犹百官也。
神犹君也。
血犹臣也。
气犹民也。
故知理身则知理国。
爱其民所以安其国。
吝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散则国亡。
气竭则身死。
亡者不可存。
死者不可生。
所以至人消未起之患。
理未病之疾。
坚守之于无事之前。
不追之于既逝之后。
民难养而易散。
气难保而易失。
审威德所以固其理。
割嗜欲所以其真。
然后真一存焉。
三一守焉。
泥丸绛宫丹田。
三一之宅也。
子勤守之。
万毒不伤。
华池
食五牙。
便为真仙矣。
吾受此经于九天真王
今以相付。
存之于口。
名曰朱鸟之丹。
取之于身。
名曰真一。
勤乎秘哉。
大有旨曰。
五谷为刳命之凿。
五牙为长生之根也。
帝受道毕。
东过庐山
署九天使者。
秩次青城丈人
御史
主总仙官之籍。
为五岳之监司也。
帝又封灊山君为九天司命
主生死之录。
复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
南岳孤峙无辅。
乃章祠三天太上道君。
霍山为南岳储君
灊山南岳之副。
以贰其政。
以辅佐之。
乃写九州山川百物之形。
又作五岳之图。
用传于世。
帝鍊石于缙云
缙云之瑞。
缙云之堂。
丹邱存焉。
帝藏兵法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书于苗
帝又合符瑞于釜山。
奉事太乙元君
受易形变化。
藏于空同之岩。
帝考推步之术于泰山力牧
著体诊之诀于岐伯雷公。
讲气候于风后。
穷律度于容成
救残伤缀金冶之事。
毕该秘要。
穷究道真。
传阴符。
则内合天机。
外合人事。
理天下。
南洎交阯
北至幽陵。
西极流沙。
东界蟠桃
帝曰。
吾闻在宥天下。
不闻理于天下。
我劳天下久矣。
息驾元圃。
以反余真也。
修封禅礼毕。
乃采首山之铜。
铸鼎象物。
鼎成。
以象太一于雍州
其鼎知吉知凶。
知存知亡。
能轻能重。
能息能行。
不灼而沸。
不汲而盈。
自生五味。
真神鼎也。
遂鍊九鼎之丹。
服之以丹法。
传于元子
重盟而付之。
丹经藏于九疑之东委羽之
承以文玉
覆以磐石。
金简玉字刻其文。
帝又以灵宝五符真文金简书之。
一通藏于钟山
一通藏宛委
帝所铸剑镜鼎器。
皆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
或有秘谶之词焉。
时薰风至。
神人集。
厌代之志。
留冠佩剑舄于鼎湖极峻处昆台
立馆于其下。
马师皇者。
善医马。
通神明。
忽有龙下于庭。
张口闭目。
师皇视之。
此龙有病。
乃引针以针龙口中。
以牛乳煎甘草灌之。
龙病即愈。
师皇乘龙而去。
黄帝闻之。
自择以戊午日升天。
果有黄龙垂胡髯迎帝。
帝乘龙登天。
无为子及臣僚升天者七十二人。
其小臣不得上者。
攀断龙髯。
及堕帝弓。
小臣抱弓而号。
因曰乌号弓。
万姓仰天而呼。
因名其地为皇天原。
亦名鼎湖
其后有臣左彻
削木为黄帝像。
率诸侯而朝奉之。
臣僚追慕。
取几杖立庙而祭之。
取衣冠置墓而守之。
于是有乔山之冢。
黄帝曾游处。
皆有祠焉。
五百年后。
乔山墓崩。
空室。
惟剑与赤舄在。
一旦亦失去。
黄帝居代总二百一十年。
在位一百年。
升天为太乙君。
又为轩辕之星。
备黄龙之体。
在南宫之中。
后代享之。
列为五帝。
居中配天。
黄帝土德。
中央之位。
兼总四方也。
以镇星为子。
上配五老。
下配五帝。
黄帝之子昌意
弱水
昌意之弟少昊
帝妃女节所生也。
帝之女溺于东海
化为鸟。
名曰精卫。
常衔西山木石。
以堙东海焉。
少昊名挚
字青阳
即帝位。
号金天氏
黄帝之子也。
颛顼高阳氏
黄帝之孙也。
有圣德。
在位七十八年。
九十八岁。
母蜀氏。
商邱濮阳
禺强。
黄帝之允。
颛顼之子。
颛顼俱得道。
颛顼为元冥。
禺强为北方水神。
帝喾高辛氏
黄帝之孙。
帝生而神灵。
自言其名。
偃师
在位七十年。
一百五岁。
帝尧陶唐氏
黄帝元孙。
姓伊祁
名放勋
兴于定陶
唐侯为帝。
都于平阳
在位九十八年。
年一百八十八岁。
帝舜有虞氏
姓姚名重华
黄帝八代孙。
蒲坂
年百岁得道。
登遐于九疑
夏禹号夏后氏
黄帝元孙。
姓姒名文命
殷汤。
黄帝十七代孙。
黄帝子孙。
各得姓于事
帝吹律定姓者十二。
少昊有子姓曼。
颛顼姓姬
姓伊祁
姓姚
姓姒
姓子
又张邓轩路黄寇朱郦白薛虔资伊祁申屠黄公托跋。
黄帝有子各封一国
总三十三氏。
黄帝之后。
子孙相承。
凡一千二百五十年。
黄帝己酉岁
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
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奏不毁文昭皇后景初元年冬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
帝王之兴,既有受命之君,又有圣妃协于神灵,然后克昌厥世,以成王业焉。
高辛氏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而帝挚、陶唐、商、周代兴。
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述王初,本之姜嫄,特立宫庙,世世享尝,《周礼》所谓「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者也。
诗人颂之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言王化之本,生民所由,又曰:「闷宫有侐,实实枚枚。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诗》、《礼》所称姬宗之盛,其美如此。
大魏期运,继于有虞,然崇弘帝道,三世弥隆,庙祧之数,实与周同。
武宣皇后文德皇后各配无穷之祚,至于文昭皇后膺天灵符,诞育明圣,功济生民,德盈宇宙,开诸后嗣,乃道化之所兴也。
寝庙特祀,亦姜嫄之闷宫也。
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功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非所以昭孝示后世也。
文昭宜世世享祀奏乐,与祖庙同,永著不毁之典,以播圣善之风(《魏志·文昭甄皇后传》。有司奏。)
高示某坛石议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礼无高禖置石之文,未知设造所由。
既已毁破,无可改造,诗说高辛氏,有简狄吞卵之祥。
今此石有吞卵之象,盖俗说所为,而史籍无记。
但可收众,复于旧处而已(《御览》五百二十九,永平八年高禖坛上石破为二段,诏问置此石来几时,出何经典,今应复不,博士议。)